资源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回避的严峻话题。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在资源危机的不断挤压下,昆虫这个饱受争议的群体逐渐被更多人群所接受,其正在从"私域"走向大众。
多用途原料
联合国联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地球上的可食用昆虫超过1900种,其中有数百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饮食习惯的一部分。我国对于昆虫的食用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天官》就有记载:"蚳醘以供天子馈食。";唐朝刘恂的《岭表异录》记载:"交广溪峒间酋长多收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其味酰似肉酱,非官家亲友不可得也。"可见,蚂蚁这种繁殖能力强、资源总量丰富的昆虫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搬上了"餐桌"。
随着人们对昆虫价值的不断揭示,许多昆虫的身份正在从"害虫"转向"益虫",像蝉蛹、面包虫、蟋蟀甚至是蟑螂,都被列入了未来人们的食谱之中。由于人们传统观念的限制,绝大多数人对昆虫的接受度并不高,因此在昆虫食用资源的开发上并不如意,有些沦为了政策的牺牲品,还有些成为了资本的棋子。但在饲用行业中,昆虫已经趟出了一条道路,天然、营养的属性使其已经成为替代鱼粉的可观原料。
黄粉虫是近年来关注度颇高的昆虫资源之一。研究指出,黄粉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同时,黄粉虫含有丰富的ω-3系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代谢活性成分,是优质的营养原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
助力可持续
温室效应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每个人都能切实体会到的影响,而畜牧业正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畜牧业制造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当下倡导的素食主义,除了关乎个人健康外,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温室气体的缓解上,昆虫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指出,生产1kg黄粉虫需要产生2.7千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每生产1千克牛肉相当于排放了300千克二氧化碳,这种差距主要是因为黄粉虫很少产生甲烷等强力温室气体。
与温室气体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相比,塑料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更为直观,白色污染是随处可见的。有研究表明,2015~2016年仅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条河流因洪水而被冲入大海的微塑料超过400亿片;《科学美国人》曾报道了华东师大发表的一项研究:采集的所有中国食盐样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盐,每公斤中超过550块。按照通常的食盐食用量,一个人一年吃下的"微塑料"可能超过1000块。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但是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和垃圾袋。
但,白色污染的情况依然很严重,黄粉虫这种看似跟白色污染不挂钩的生物,却在消灭塑料上被寄予厚望。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观察到,100条黄粉虫每天可以吞食34至39毫克的聚苯乙烯塑料,这些塑料在黄粉虫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24小时内约48%被降解成二氧化碳。
食用化步履维艰
欧美地区是昆虫食品的主要消费区域,虽然欧盟还没有完全通过昆虫食品的立法,但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和芬兰等国家已经有大量昆虫食品上市。2014年,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将完成清洁、灭菌、冷冻干燥等一系列工艺操作后的黄粉虫用作食品配料,2016年又发布了《食品法典》部分修订案行政预告,将以往作为暂定食品原料使用的黄粉虫幼虫及双斑蟋作为所有加工食品的原料使用,且所有营业者均可将其作为食品原料使用。此外,澳大利亚也对黄粉虫"情有独钟",有许多黄粉虫做成的美食。
我国虽然对昆虫食品的食用并不排斥,但要上升到工业化生产原料的范畴则要谨慎的多,如果没有明文确定身份,则基本都无法作为食品原料使用。比如蚕蛹,蚕蛹最初被认定为新资源食品,1998年又将其重新归为普通食品,像蚕蛹这种家喻户晓的"食品"都要进行身份认定,其他昆虫的处境可想而知。再比如,卫计委于2014年受理了云实蛀虫的新食品原料申请后,至今仍没有下文。而黄粉虫这种"舶来品"要在国内进行食用化,则各方面更显得"捉襟见肘",饲用或是作为原料出口将仍是未来的主旋律。
关键词:黄粉虫、昆虫、食品原料
作者简介:刘刘球
刘刘球,从事营养保健行业研究,主要方向:政策解读和技术分析研究。